(香港,2023年6月21日) 就近日有報章刊登關於香港工程師學會 (「學會」) 副會長選舉,錯誤報道副會長間出現「爭凳仔」情況,亦錯誤指出下任高級副會長為周健德工程師。學會現特此澄清及聲明,根據學會會章及既定機制,兩位現任副會長馬紹祥工程師及周健德工程師,將於本月28日會員周年大會上競選連任 ,其中年資較深的副會長馬紹祥工程師將出任高級副會長一職; 而餘下一個副會長空缺,則由陳帆教授、工程師競逐。現任會長卜國明工程師將交棒李志康博士、工程師為新一屆會長。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香港,2023年5月31日) 香港工程師學會(「學會」)留意近日一住宅單位裝修時,單位內的部份結構牆被拆除,涉及可能影響樓宇結構的建築工程。因應事件發展及所引發的外界疑慮,學會召開記者會,解構相關結構改動可能引發的風險、潛在還原方案、一般可獲豁免的小型工程、常見的住宅裝修誤區及注意事項等。
香港的住宅單位面積普遍較細小,不少業主會選擇在家居裝修時重新設計間隔或傢具,提高實用性和舒適度。部份近年常見的室內裝修工程,包括開放式設計、加建閣樓、廚廁對調等,這些均有機會牽涉結構改動,然而,一般業主並不容易分辨相關改動是否需要向屋宇署入則,因此,學會鼓勵及呼籲業主要諮詢及委聘合資格人士檢視相關改動,確保結構及樓宇安全,亦避免誤墮法網。
會長卜國明工程師表示:「今次事件,正正反映相關業主沒有諮詢合適的專業工程師意見所引致的後果。學會鼓勵如果業主懷疑自己單位曾作出結構改動,應盡快考慮聘請合資格專業人士檢查,確保單位沒有違規建築。」
學會希望再次呼籲業主、室內設計師及承建商審慎處理任何結構改動,而所有結構改動必須諮詢結構工程師,屋宇署網頁載有註冊結構工程師名冊供參考,市民亦可向屋宇署查詢可獲豁免小型工程的涵蓋範圍。
學會期望業界從業員緊守崗位,盡責地利用個人專業,合力確保市民安居樂業。學會將一如既往,繼續為社會提供專業、客觀、科學的意見。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會長卜國明工程師 (左二)、高級副會長李志康博士、工程師 (左一)、
結構分部副主席鄧作基工程師 (右二)及結構分部榮譽秘書陳世平工程師 (右一)出席記者會
(香港,2023年5月30日) 香港工程師學會(「學會」)留意近日一住宅單位裝修時,單位內的部份結構牆被拆除,涉及可能影響樓宇結構的建築工程。學會高度關注事件,呼籲市民進行家居裝修及維修時,應徵詢專業意見,避免觸及違例建築工程的誤區。
有關事件牽涉拆除的主力牆屬於主要結構構件,並不屬於《建築物條例》下可獲豁免審批的工程。儘管屋宇署於2023年5月29日經視察後認為整體樓宇結構沒有危險,但需要由註冊結構工程師經研究及驗算後評估有關改動對整體樓宇結構的影響,提出修繕建議書及建築工程圖則,在取得屋宇署批准及同意後修復受影響部份。
根據《建築物條例》,部份複雜程度及安全風險較低的工程,屬於《建築物條例》下的豁免管制工程,例如一般家居裝修工程中的室內灰水、批盪、拆除非承重牆等;部份小型工程亦可以獲豁免審批,惟工程必須由合資格的訂明建築專業人士,及/或訂明註冊承建商進行。
事實上,主力牆不單止承載樓上樓層的重量,在高層建築中,亦用以抵抗橫向的風力。主力牆屬重要結構,會影響整棟大廈的穩定性,隨便改動可導致嚴重後果。如有必要改動牆身或橫樑,或進行任何涉及結構改動的工程,必須咨詢結構工程師專業意見,以確保結構及樓宇安全。同時,業主、室內設計師及承建商應審慎處理任何結構改動,而所有結構改動必須諮詢結構工程師,屋宇署網頁載有註冊結構工程師名冊供參考,市民亦可向屋宇署查詢可獲豁免小型工程的涵蓋範圍。
學會期望業界從業員緊守崗位,盡責地利用個人專業,合力確保市民安居樂業。學會將一如既往,繼續為社會提供專業、客觀、科學的意見。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香港,2023年5月21日) 第二屆大灣區工程師論壇今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隆重舉行,吸引眾多大灣區工程菁英踴躍參與。
論壇以「工程創新 灣通世界」為主題,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工程院作為指導單位,中國工程師聯合體作為主辦單位,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負責論壇組委會秘書處執行工作,並由內地與港澳有關工程技術領域機構,包括香港工程師學會聯合主辦。
開幕典禮上,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學東院士,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王曦院士,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及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工程師分別致辭。
工程菁英齊聚,第二屆大灣區工程師論壇由一個主論壇及三個分論壇組合而成,目的為推動內地與港澳工程界交流合作、協同創新、聯通國際,並且就工程科技支援世界一流灣區建設、深化工程領域產學研融合、技術成果推廣應用、內地與港澳青年工程師成長成才、工程師資格互認與工程技術創新要素有序流動等工程界關切關注的熱點話題交流研討。
大會在論壇開幕禮上宣布大灣區合作成果,香港工程師學會在開幕禮上分別與中國工程師聯合體簽署資格互認協議,及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及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同時與廣東省土木建築學會及廣東省岩土力學與工程學會簽訂資格互認意向書,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工程人才和資源的交流與合作。
此外,在論壇開幕禮上,大會宣布倡議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工程師聯合體。聯合體將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廣東省工程師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工程科學院、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及澳門工程師學會組成。
國家「十四五」規劃強調發展創新科技和可持續發展,工程界對推動區域性建設和發展有重大投入,而大灣區的城市各有優勢,透過深化粵港澳三地合作,定能助國家實現規劃綱要的目標。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
電話: 2895 4446
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學東院士 (前排左七)、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 (前排右八)及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卜國明工程師 (前排左五) 於論壇上合照留念
會長卜國明工程師致辭
中國工程師聯合體何巍 (右三) 與學會會長卜國明工程師 (左三)
簽署資格互認協議
學會會長卜國明工程師 (左三) 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范英研 (右三)
簽署合作備忘錄
廣東省土木建築學會徐天平 (左二) 與學會土木界別顧問小組陳嘉樂工程師 (左一)、
廣東省岩土力學與工程學會楊光華 (右三) 及學會岩土界別顧問小組劉志強博士、工程師 (左三) 簽署資格互認意向書及
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劉奕華 (右一) 與學會製造、工業及系統分部陳善榮工程師 (右二) 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2023年5月17日) 政府公布擴大「人才清單」,涵蓋更多專業,以吸引更多高質素人才來港,其中包括發展及建造專才。香港工程師學會 (下稱「學會」) 認為有關措施有助解決業內短期的人手問題,唯有關措施須確保工程師的待遇得以持續改善。
學會一向以推動香港工程的專業水平、為會員謀求福利和提升資歷標準為宗旨,並積極推動工程師以專業科學、全心全意態度為市民提供優質工程服務,並培育優質接班人。面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各方面工程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學會去年向政府提交三份報告,建議從改善投標制度杜絕低價搶標情況達致改善工程師,特別是年青工程師待遇及工作環境;檢討中學課程以擴充本地工程及相關專業人才庫;推動運用創新科技、精簡審批流程等方法,務求以更少資源、更高效率完成工程。
學會留意到政府表示人力政策會以培育本地人才為主,引入外來人才為輔,擴大「人才清單」有助吸納更多高質素人才,支持香港經濟及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學會認為,要在短期內解決業界面對的人手問題,積極引入非本地工程人才實屬無可避免。事實上,申請者需要持有相關學士或以上學位,並具備最少三年相關工作經驗,且對現有專業資格要求並無改變,不會對維持本港工程專業服務質素帶來影響。在現行制度下,簡化相關申請程序,有助解決短期人力需求之餘,亦有助本地建造業界及從業員在維持高質素的專業服務同時分散工作量,提高效率。
學會將一如既往,繼續為社會提供專業、客觀、科學的意見,並確保工程師專業得以持續健康發展,配合社會發展需要,學會亦樂意為政府提供相關專業意見,貢獻社會。
如欲垂詢,請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傳訊統籌部聯絡。
電話:2895 4446
傳真:2882 6825
(Hong Kong, 17 May 2023) The government has announced the expansion of the Talent List, which now covers more professions,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high-quality talent to Hong Kong, including those with expertise i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While The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hereafter "the HKIE") believes that the measure will help address the short-term manpower shortage in the industry, it also emphasises the need for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continual enhancing the engineers' remuneration packages.
The HKIE has always aimed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of engineering in Hong Kong, protect members’ benefits, and enhance the profession’s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While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uccessors, it also actively motivates engineers to provide the public with highest quality engineering services in a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and dedicated manners. In response to the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engineering talent in various fields—which is a demand engendered by society’s future developmental needs—the HKIE submitted three reports to the government last year. In the reports, proposals were made to curtail significantly low bids by reviewing the procurement systems and thereby improve the remuneration package and working conditions of engineers, especially the young ones; to enlarge engineering’s and related professions’ local talent pool by reviewing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a; to deliver engineering projects with fewer resources but greater efficiency by promoting the use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the streamlining of submission and approval processes.
The HKIE noted the government's statement that the main thrust of its manpower policy is to nurture local talent and that the attraction of outside talent is supplementary. The expansion of the Talent List will help attract more top-notch talent and support Hong Kong’s high-quality economical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 The HKIE considers that, in order to solve the imminent manpower problem faced by the industry, it is inevitable to tap actively into non-local engineering talent. In fact, applicants are required to hold a bachelor's degree or above in a relevant discipline and have at least three years of relevant work experience, while the existing requirements for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remain unchanged, a fact that ensure the quality of Hong Kong’s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services unaffected. Under the current system, simplifying the relevant application procedures can not only help meet manpower demands in the short term but also achieve greater efficiency (while maintaining a high leve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by sharing the workload among mor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actitioners.
The HKIE will, as before, continue to provide our society with professional,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opinions, ensur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 and respond to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society. The HKIE is also obliged to provide the government with relevant professional opinions, thereby doing its part to contribute to our society.
For media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The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Section
Tel: 2895 4446
Fax: 2882 6825
Email: corpcom@hkie.org.hk